多背一公斤灾后学校重建计划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我们一方面发布了地震救援专题网站dizhen.1kg.org,并支持各地多背一公斤志愿者自发组织的抗震救灾活动,另一方面也参与了NGO四川地震救灾联合办公室的工作,与各个草根NGO一起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

如今,救灾工作正逐渐从紧急救援转移到灾后重建工作。根据台湾921大地震的经验,灾后重建将长达至少三到五年,并且所需的资源是紧急救援阶段的四倍或更多。面对如此长期和庞大的需求,作为一个力量和影响力都还很有限的组织,我们到底可以做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做什么,才可以真正为受灾的学校和师生带来持续的支持?

从得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不断地思考这两个问题,并不断地收集信息、提出假设和在行动中反思这些假设。今天,我们提出这个灾后学校重建计划,既是我们前一阶段思考、行动和反思的结果,也将会成为我们下一步思考、行动和反思的指引。

灾后学校重建的三个阶段

根据灾后学生的课堂环境,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灾后的学校重建工作分成三个阶段:

  1. 帐篷阶段:这主要出现在灾后一周到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这个阶段,受灾群众主要生活在安置点搭建的帐篷里,部分地方建立了帐篷学校复课,但容纳学生数量有限,以绵阳为例,除了复课的北川中学,九州体育馆安置了大概2000个学生,八一帐篷小学1000人,其他就没什么地方上课了。
  2. 活动板房阶段:这主要出现在灾后一个月到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这个阶段的受灾群众生活在政府搭建的活动板房里,政府会根据比例建立由活动板房搭建的学校。根据温总理最近关于灾后重建的讲话,政府将在灾后三个月内搭建100万所活动板房,并分别按1000:1和2000:1的比例配备小学和中学,这意味着将至少有1000所小学和500所中学以活动板房学校的形式存在一段不短的时间。
  3. 新校舍阶段:估计这将在灾后一年到三年中逐步实现,到时候学校将回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整个过程涉及到灾区建设的规划、学校选点、建设,以及学校正常运行所需而又经常被忽略的的各种资源,如师资、图书、文体教育等。

针对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我们制订了以下工作计划:

帐篷阶段

在帐篷阶段,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建立帐篷图书室。我们在安置点实地调查时发现,目前很多受灾学校已经提前放假,安置点学生的精神状态良好,但缺乏好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多时候处于无所事事的游荡状态。而对于一些已经复课的帐篷学校来说,课外图书依旧非常贫乏。于是,我们萌发了建立帐篷图书室的想法。我们计划在安置点或帐篷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帐篷图书室,为灾区学生提供优秀的课外图书、阅读交流和其他文体活动,以最实际的方式促进灾区学生的健康成长。

帐篷图书室的基本配置如下:

  1. 以遮阳篷的形式搭建,最小的面积为36平米,根据所在地的学生数量及需求扩展,同时配两个八人帐篷用作志愿者休息及图书储存;
  2. 图书馆内配备一定数量的课桌椅和书架;
  3. 根据安置点或帐篷学校的学生总数,按每位学生2-3本课外图书的量配备优秀的学生课外图书;
  4. 每个帐篷图书室由6-8名志愿者参与服务。

我们计划在5月31日前首先在绵竹建立第一个帐篷图书室,为绵竹体育场安置点的800名学生配备2000本课外图书。在总结工作经验后,我们将尽快在绵竹、绵阳及其他受灾地区搭建更多的帐篷图书室。

我们欢迎有能力支持帐篷图书室搭建及运作的团体及志愿者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来,我们需要的资源包括运作资金、优秀的少儿图书、图书室硬件设施(帐篷、书架、桌椅等)以及优秀志愿者的参与。

活动板房阶段

在活动板房阶段,原有的帐篷图书室将以学校图书室的形式继续存在,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工作将是发动志愿者参与,特别是实地服务的参与。例如,深圳的志愿者倡议发起了一个灾区援助志愿行动,以越野车为单位建立行动小组,每辆车配备两名志愿司机(来自越野e族),1-2名活动志愿者(来自多背一公斤)以及1-2名心理咨询师,活动为期两周,为接力形式,每隔两到三个月将有一批新的志愿者奔赴灾区。我们鼓励志愿者主动发起和组织这样开放、持续的志愿活动,同时我们将通过我们的网络平台,为志愿者的参与提供方便。

在这个阶段,学校服务小组将成为主要的志愿管理形式。小组将建立在网站的学校信息页面上,为用户提供完整的学校信息管理、物资管理和志愿者参与管理。每个愿意为学校提供持续服务的志愿者或团队都可以申请认领一所学校,成为学校小组的管理员。通过学校服务小组,志愿者可以定期联系学校,了解和发布学校的最新信息,交流和分享活动经验,并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物资募集、支教老师招募、实地探访等志愿活动。

比起传统单次性的自发参与,学校服务小组更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我们期望通过志愿者参与的学校服务小组,建立一种可持续的自发参与模式,并产生大量准确而及时的学校信息。

作为平台的运营者,我们将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校需求解决方案,并通过广泛的商业、媒体及非营利组织合作,为学校带来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资源。

学校服务小组将在六月初上线测试,七月份正式开放申请。

新校舍阶段

在新校舍阶段,会有大量学校落成并使用。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在两到三年内完成一、两千所的学校建设,这毫无疑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我们相信国家将会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捐资建校的行动中来,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地震中校舍损毁严重,大众对校舍的建筑质量将会有异乎寻常的关注。

为了使建校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我们将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和志愿者优势,通过组织专业的志愿者,为有意出资建校的团体或个人提供专业的志愿建校咨询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学校的实地调查、选点及施工建议、工程跟踪及评估等,同时,我们将会在网站上展示整个建校过程及相关的调查和评估文档。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第三方的咨询和评估,为捐资者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视角,从而激发更广泛的参与热情。

在新校舍落成后,学校具备了正常教学所需的基本硬件,但在许多软件方面,如图书、师资、音体美教育等,还依然有大量需求。我们将继续依托学校服务小组作为我们的管理模式,通过广泛的商业以及非营利组织合作为学校带来更多资源和能力,并通过志愿者的广泛参加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传递。

小结及目标

用几句话简单小结一下我们在灾后学校重建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

  1. 帐篷阶段:帐篷图书室
  2. 活动板房阶段:学校服务小组
  3. 新校舍阶段:建校咨询服务

我们期望,在灾后重建的三年内(2011年6月),我们的平台可提供超过1000所灾区学校的详细信息,并为当中的500所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在灾后重建的五年内(2013年6月),我们将提供超过1500所灾区学校的详细信息,并为当中的750所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

请支持我们!

我们知道,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单靠我们一己之力来完成。我们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这是一个开放的参与平台,任何一个关心灾区儿童教育,有志于为灾后学校重建贡献力量的个人或团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也知道,由于信息和经验的欠缺,我们的计划一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我们非常热切地期待您的建议和意见。

请联系我们。电子邮件:dizhen@1kg.org

发表在 未分类 | 10条评论

请收集你能了解到的灾区学校信息

http://1kg.blogbus.com/files/12107818170.swf

在"5·12"汶川特大震灾发生后,我们痛心地得知,受灾地区本来已经非常脆弱的基础教育体系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我们思考,能为灾区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专注于中国乡村教育的民间组织,"多背一公斤"(http://www.1kg.org/) 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在灾后重建阶段为大规模的志愿者行动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为灾区学校提供长期的支持服务。所以,我们急切地需要了解受灾地区学校的损毁情况和相关需求。

为此,我们建立了地震紧急行动专题网站 ,并在网站上提供了汶川都江堰德阳北川彭州绵竹梁平 等重灾区一千多所学校 的基本信息,如果您可以联络到这些学校中的任何一所,请把您知道的、看到的发布出来。详尽、准确的信息对我们接下来的救助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除上述学校外,我们也急切地需要了解四川其它受灾地区,以及陕西、甘肃等其他省份学校的因灾损毁信息。

您可以直接在网站上对应的学校的页面 发布您了解的信息,也可以给我们留言,或发送电子邮件。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汇总并发布这些宝贵的信息。

我们期待您的力量,行动的力量,如果您所处的地区没有受灾,我们也期待着您能够联系您在灾区及其附近地区的亲朋好友,获知遭损毁学校的第一手资料。

灾难当前,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个人的力量,告诉灾区的孩子们,我们与他们同在!

专题网站:dizhen.1kg.org

联络邮箱:dizhen@1kg.org

另外,我们的工作需要志愿者的支持,目前,我们需要以下志愿者的加盟:

  • 宣传:撰写传播文档、新闻稿、收集相关灾区信息发布
  • 设计:设计专题网站、宣传banner、icon、msn/qq头像等
  • 网站开发:开发或整合相关功能,如地图、mini blog、日历、视频、博客等

如果您希望加入我们,请在此报名

发表在 未分类 | 留下评论

如何盈利?

国远从四川来。我、小V、苏锐下午开完会,从盒子咖啡跑到安定门找他吃饭。

国远来北京参加某NGO的会。关于这个NGO,国远说了一件趣事:他们的员工告诉国远,近年来该组织筹款能力下降,只能做些一千万左右的小单子。

看来NGO的分化也很严重,有资源有背景的轻易地就拿到大笔的钱,然后搞培训,请专家,住五星级酒店,来回打飞的,为的只是尽快地把钱花出去–尽管出了这个圈子,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它们。而那些草根的NGO,却又往往为了一个十几万甚至是几万的项目,争个头破血流,不惜扭曲自己的使命和身段,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至于那些评审这些申请的组织,却往往不是基金会,而是从基金会手里设计了一个"支持"项目后拿到一笔钱再分出去的"二道贩子"。

这就构成了中国NGO行业的分化和分工以及生态链,当中的众生百态及各种潜规则,想想也真是有趣。

还说到做基金会的项目,这几乎是国内NGO筹款(或生存)的主要方式。恰好我在全职团队的邮件里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直接抄在下面:

刚看了耳朵同学的最新日记,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好:"NGOCN未来的业务模式是靠资助为主还是自我造血为主?如果还是靠资助,那Web2.0也好,SNS也好,只不过是一些玩具而已。"

资助再多,也是不可持续的。最关键的是社会企业能不能造出可以自由支配用于实现组织战略发展的钱来。

除非资助组织的使命就是支持NGO组织的发展,否则资助人是不会为你的未来埋单的,它只关注自己的项目是否被很好的执行。要发展,就要自己造血。

这恐怕就是中国的NGO发展缓慢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迫)用在取悦基金会上了。

饭吃到一半,国远问我,1KG如何盈利?真是个好问题,我只得实话实说,今年还不考虑盈利的问题,我们所有的工作还是苦练内功。

PS. 今天也是母亲节,中午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祝她节日快乐。这一两年来,当我学会承担起所有责任的时候,才感到欠妈妈的实在太多。我现在做的工作,比不上在妈妈身边重要。

为什么是在承担起所有责任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真正要遵循的是什么。是人性,是爱、诚实、勇敢、承担、服务等等朴实的情怀。

当你无法逃避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绝不会放弃的。

发表在 未分类 | 5条评论

丽江公寓出售(代友转发)

朋友在丽江的公寓要出售了,宣传一下,有兴趣的朋友赶快下手呀!

出售丽江优美社区公寓一套

发表在 未分类 | 10条评论

多背一公斤的第五年

今天是四月十八日,多背一公斤将要度过它的四周岁生日,进入第五个年头。

先说说大致的成果。在过去的一年,我们全职团队增加到了五个人,我们还建立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推出了双子书,获得了NPI和联想公益创投的支持,建立了包括和百度、舒肤佳、格力、Touch Media、21世纪经济报道等企业的广泛合作,并获得了各类主流媒体的宣传,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成绩。

具体到数字上,07年一年,我们的志愿者自发组织了131次多背一公斤活动,并为我们带来了98所新学校的信息。这些数字表明,多背一公斤这种由用户自发组织、全程参与的公益活动形式是可持续的。

如果研究一下学校数量的增长,会发现更有趣的现象。在2007年之前,我们的学校总数在130所左右,07年增加了98所,达到了230所左右,而08年到现在的三个半月时间里,又增加了100来所,今天最新的数字是367所。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到,学校的增长是在加速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传播和参与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一些专门的策略,如组织合作,大学生动员等。

学校数量的快速增加无疑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是否能服务好这么多(或者更多)的学校?如何服务?我们自己需要作出什么调整?

为了便于思考,让我们把场景描述得更具体一点。首先,我们把时间跳跃到2012年,也就是五年后。到那时,我们服务的学校数量也许将达到5000所,而学校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少量的物品和短期的交流,他们目前在图书、电脑/互联网、音体美教育、师资等等方面的需求也期望得到系统的满足。而对于我们的参与者来说,他们也不希望仅仅只在旅途中参与公益,一旦和学校建立了联系和感情,他们愿意随时随地用各种方便的方式为学校提供帮助(自然,他们也希望我们提供这些方式)。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到2012年,我们如何为5000所乡村学校提供系统的服务?

我想,在这个时刻,在多背一公斤将要跨入第五个年头的日子里,去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为了应对未来所做的一些准备。这一切,将在未来的一年中陆续呈现给大家。

1、更强大的平台。经过了几个月的筹备和开发,我们的新网站上线了。新的网站将致力于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用户协作社区,在这里,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发布学校信息,查询学校需求,也可以很方便地发布、组织和参与活动,并在活动后通过网站进行分享。未来,网站将进一步加强社区功能,同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和开源化。

2、更持续的服务模式。未来一年,我们将发展学校服务小组的模式,鼓励志愿者自发组成团队,认领学校,为学校提供持续的服务。通过将工作化整为零,学校服务小组将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服务方式。我们将提供管理平台,让志愿者可以管理和更新学校信息、组织活动、为学校募集更多资源。

3、更多的解决方案。去年我们发布了双子书项目,可看作是针对乡村学生图书不足的现状的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未来一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推广双子书项目,同时在未来的几年内,我们也将针对乡村教育的主要需求,在图书、音体美教育、电脑/互联网、师资等方面为乡村学校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将秉承多背一公斤的价值观,注重平等交流,简单、快乐、易参与。

4、更广泛的合作。我们正在进行公益组织的合作,共享乡村学校信息。我们也积极和媒体及企业展开合作,通过资源整合,更广泛地传播公益理念,为我们的解决方案争取更多资源,同时为媒体和企业设计更有效的公益参与机会。

5、更好的志愿者支持。我们将为志愿者的参与和组织工作提供系统的支持,包括宣传品、活动工具、以及培训的支持等。我们将重点为负有管理任务的志愿者设计培训计划,努力使志愿者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不仅收获快乐,更收获成长,成为一名更专业的志愿者。

6、以社会企业的形式运作。我们已于最近完成了工商注册。注册后我们将更方便地以实体形式开展多种合作,同时也为全职团队成员提供更好的保障。我们将以社会企业的理念来进行运作,通过和企业的公益咨询以及自有公益产品的开发,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支持志愿社区的发展。

记得在2005年底,我预测五年后(2010年)多背一公斤的服务学校将增加到300所,以当时的眼光看来,300所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数字,因为那时候我们网站上的学校只有区区的60所,并且草根组织中也没有哪个是达到了这个数字的。

两年半后再看看这一切,可知当初是多么保守。当然,当时的我无法预知自己会走向全职公益人的道路(并有了现在的团队),也无法预知会有社会企业这样一种可持续的形式,更无法预知一路下来会得到志愿者、朋友以及各个合作组织如此之多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未来在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但却不能阻止我们去思考未来,并由此而采取行动。我想,未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发表在 未分类 | 10条评论

说倡导

回复陆非同学的文章

NGO总喜欢说倡导,为什么?因为倡导不必对结果负责,你只要把话说出来就行了,至于别人有没有听进去,听了有没有行动,那是别人的事,跟倡导无关–这是很多NGO的思维逻辑,也是他们不负责任的表现。

倡导如果不能带来行动,那只会消耗热情和注意力,就像媒体对同情心的滥用和榨取一样,到最后结果只会导致大众的麻木,那还不如一开始不去倡导。

发表在 未分类 | 6条评论

工作随感

一、

和一些在商场上成功的朋友说起多背一公斤,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认为这个活动的创意很好,然后说起多背一公斤这几年的发展,当了解到我们目前的学校数量及参与人数后,他们又都一致地觉得我们的发展太慢了。

原来我并不在意,但当这样的场景经历多了,我开始试着跳出自己的立场看问题:

  1. 一个项目,进行了三年多,发掘了200所乡村学校的信息;
  2. 在有全职的最近一年里,发掘了100所乡村学校信息;

如果这是别人的项目,而我是旁观者,那么我问自己:这个项目的发展慢不慢?

慢!简直是非常慢!如果这是一个商业项目,它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

慢的原因是什么?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做到多少,于是也就不知道如何做,结果就是慢,而且还慢得没有办法。

知耻近乎勇,我们再也不能把一些自然发生的结果当成自己的功劳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明明白白地回答出:我们为这个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多少所学校?多少个志愿者?多少资金?多少合作资源?只有回答出了这些问题,才算真正为这个组织的发展承担了责任。

二、

去年初的时候,一位朋友看了我的计划,说:"Andrew,你是idea person,而做事需要process person。"

做NGO的绝大部分是idea person,所以在这个圈能看到很多远大的理想和"完美"的理论框架,但却鲜见真正有实效的创新。我也不例外,因为我经常会蹦出一些新的创意却往往忽略了:

  1. 我们的用户是否真的需要或者喜欢它?
  2. 我们的资源和能力是否足够胜任?
  3. 这个创意是否与我们的使命密切相关?

朋友的话对我无疑是一个警醒,于是,在过去这大半年间,我开始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我开始更关注:

  1. 用户的真正需求,市场的真实情况,并具体到一个个数字
  2. 我们的资源状况,如何发掘资源
  3. 一个项目对实现我们的使命有多大的促进作用
  4. 如何去做

所以我也要求,每个计划都要有明确的结果或产出,并且有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和时间表。如果你不能在一开始就"看"到结果,那就什么都不要做。

这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也包括对我自己。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原则来质疑自己及同事,包括质疑我。

我也想问问各位,你是idea person还是process person?

三、

前几天晚上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四年前离开了微软研究院,开始自己创业。回顾这四年,他说:

"这四年最大的教训,就是我还没学会去获得别人的帮助。"

一句话让我猛醒。我们是否只顾埋头做事,而忽略了更大的图景,忽略了外面更多的资源?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辛辛苦苦花很长时间做出来的一点东西,在更大的图景下只是小菜一碟,只要你获得足够必须的资源?而往更深去想,这种埋头做事,是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逃避?因为你害怕面对强大的人,所以宁愿保持你的卑微?

要获得别人的帮助意味这你要跟比你强的人打交道,也许有时候,这是很伤自尊的事,就像那些在商业上成功的朋友指出我们的发展很慢的时候。

但这个伤是值得去承受的,因为它让你看到真相,让你脱离自娱自乐,让你清楚:一件事该做到什么程度和结果,才算是"做事"而不是"玩"或者"混日子"。

四、

小结一下:

  1. 面对现实,是快还是慢?
  2. 以结果和流程为导向;
  3. 培养获得帮助的能力
发表在 未分类 | 9条评论

放假

很久没写博客了,最近很忙。

明天给自己放一天的假,好好放松一下。

喝个粤式早茶(顺便把午饭也搞定),走在北京早春的街上,去三联看书,爬爬景山,在山顶看故宫和落日,再到地安门吃一顿,如此一日。

前几天回答了两个问题:

– What’s ‘GOOD’ for you?

能看自己想看书,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旅行,不用见太多的人,生活保持简单,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思考。

– What ‘GOOD’ means to you?

倾听世界的声音,用简洁、有效的方式提供服务,并实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贴一张前几天在南锣鼓巷的照片,那时阳光真好。

https://i0.wp.com/photo.fanfou.com/n0/00/0h/3q_468885_1.jpg

发表在 未分类 | 12条评论

日子

19号回到北京,忙了三天,昨天下午录制完后,正好赶上十五,羽丹邀请我、小V、张老师和徐老师到她家吃汤圆。长了这么大,第一次在元宵节吃元宵。

回去的路上,沿途马路两边的小区正燃放着烟花,然后感慨,这年怎么就像烟花一样,只夜空中一闪,人还没回过神来就已经过完了。

小时候一直认为元旦才是年,也总要等到那一天去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立下种种宏愿。

年纪渐长,这几年开始回归传统,慢慢把春节当成年。春节在家乡的时候也想好好总结一下过去的这一年,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然后,就到了十五。再然后,就到了生日–今年很巧,就在十五的后一天。

也许我可以趁这个时候总结一下我的三十四岁,不管怎样,过去这一年还是有些话要说的。自然,也不需要非要在这一天说,想说的话,什么时候不能说?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不同的是,以前我把过年当作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而如今,我开始努力把每一刻都当成决定性的时刻。

昨晚张老师和徐老师知道了我的生日,晚上回来后又专门出去为我准备了礼物,细心地包好,交到我手上。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动,我拥抱了她们俩。我意识到,这个从泸沽湖开始的旅程,到今天也许要告一段落了,虽然我们依然会联系,但日后恐怕再难有今天这样齐齐相会的时刻了。

人生是一个旅程。是不是过了某个时刻后,分离就多于相聚?

发表在 未分类 | 5条评论

群体协作如何运作?

https://i0.wp.com/lobelia.douban.com/lpic/s2719237.jpg

最近看了几本书,《维基经济学》、《海星模式》和《百万大决定》,都是讲群体协作的。群体协作是这几年出现的一个迷人现象,因为大规模参与带来的多样化、速度和效率都让人叹为观止。以辞典编撰为例,以往要更新一版大英百科辞典,往往会邀请几十个各方面的专家,并耗时数年才最终得以完成,而网上的维基百科辞典则采取开放式参与,人人得以编写和修改词条,并通过社区流程形成"稳定"的词条版本。通过这种方式,维基的词条量不仅远超大英百科,而且质量也不相上下,充分说明了群体协作的威力。

那么,群体协作如何运作?这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

《百万大决定》说:

要得到良好的群体决策需具备四个条件:建议的多样性、独立性、分权、汇聚。

使得一个群体具有多样性,几乎自然的就能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优良。

分权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人们在各项活动中彼此合作,并且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育独立性和专业化。分权的最大缺陷是:信息被固定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就是说,你需要一种方式将分权系统同意,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应当存在一种方式,使得分权系统中的每个人的信息汇聚起来,这个系统才会奏效。若没有,分权是不可能产生什么聪明的结论的。

《维基经济学》说:

当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大规模协作生产将运行得最好:(1)生产点目标如果是信息或者文化,则可以使贡献者的参与成本最低;(2)任务可以分解成小块,这样单个生产者能够以小的增量进行贡献,并且独立于其他生产者(比如,百科全书的条目或者软件程序中的模块),这使得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起他们得到的利益报酬来要小得多;(3)最后,将这些模块整合成一个成品的成本,包括领导能力和质量控制的成本必须要低。(P81)

而《海星模式》里亦列出了十个要点,不赘述了。

为什么我突然关心起群体协作来?因为多背一公斤在本质上就是群体协作。三年前《民间》杂志的明磊同学采访我时,当中就有这样一段:

安猪哲学:取消权威。

我欣赏网上维基百科辞典的模式。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权修改上一个人写的条目,但同时保留纪录,最后看到的是集体的没有权威的共同结果。在这模式中,有一个前提相信大多数行动是善意的,大多数人的判断是准确的。这是一个平民世界观。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自由参与,知识公开流动,彼此信任,判决由大多数人的意志决定。

现在的民间组织是专家的世界观。也就是一部分人比其它人享有更多知识、判断、参与方面的特权。比如助学网站,监察员往往被默认更有判断的特权,资格审核的权力。 一公斤与维基百科的理念惊人地一致,它倡导的是一种简单易行、人人皆可参与的公益行为。

在多背一公斤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己去发现这个学校,自己去捐助,自己去组织活动,甚至可以建设一个新项目,这是一个自助的组织。

为什么要群体协作?因为单纯依靠专家的参与已经无法解决现在的问题。中国有超过40万所农村学校,他们在师资、图书、互联网、文体教育等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需求,而当中只有5%左右的学校得到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的有限度服务。这些公益组织没有服务更多的学校,不是他们不想,实不能也,因为在这些组织里,从实地调查、信息收集、募捐、实施、反馈到宣传、人员管理等等,几乎通通都由组织核心成员完成了,所以他们实在没有精力服务更多的学校。

其实这个故事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有巨大的需求,所以解决问题需要巨大的供给,以及对巨大供给的管理。因为中国有这么多相对富裕并且受过教育的城市人口,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巨大的供给是存在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是否存在一种(或一些)方式,能够让每个人的"供给"(不管是金钱、物资、还是智力)都能够方便地到达受助方,并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显然,因为数量的巨大,这个过程的管理不能由一个人手有限的组织完成(事实是,任何组织的人手都是有限的,并且,现实中所有组织人手的总和也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如果不考虑利用我国巨大的国家行政系统,剩下的选择就是把这过程的运作也交给大众了。

这时候,大众就不再是做旁观者、单纯的捐赠者或者是在专家"管理"下的志愿者,而是公益的主人,进入了公益的核心流程,他们发现、联络和确定受助者,为他们提供服务,并进行追踪和反馈。作为副产品,大众通过参与,可以逐步学习到协作、组织和创新,成为一个更专业的"选手"。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新组织会从这些参与者中产生。

而公益组织,将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变成一个支持者,退居幕后,默默为参赛者铺设赛场,打扫赛道,为的只是场上选手有更优异的表现。

如果这一切能够发生,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好玩。

发表在 未分类 | 15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