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今日在白坡

https://i0.wp.com/www.yododo.com/files/photo/2007-04-29/01123E05BF7D0AFAFF80808112398691_o.jpg

白坡是我们这次黔桂之行最为动情的地方,但我却始终无法写出一份像样的游记。我发现自己慢慢变成一位旁观者。旅途中每一份感动都从心中流过,以前它曾让我沉溺久久而不能忘怀,但现在仅仅只是流过而已。我逐渐从眼前的感动中退出来,把思维转到这些温情背后,例如周老师自发组建的爱乡志愿者,如果它代表一种本地社区意识觉醒和低成本的社区教育(通过本地组织)的话,那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复制到更多乡村?又例如周老师的文化记录工作,我们除了帮助提供硬件外,是否还能帮助他推广和赋予更多的意义?再例如,乡村生活馆的设想在这里是不是可能的?

这需要更多的思考,也意味着要放弃部分的温情或控制,尽管内心一开始并不愿意。正如看到苗族大姐拉着人大的姑娘们家长里短的时候,能强烈地感到当中流动的浓烈情绪,但在那个时刻我却只能默默观察。又如我只是淡然地看着同学们计划和组织活动,而甘愿做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甚至旁观者。有个声音告诉我:"让他们去做吧,一切都很好。"

是的,这样很好。也许退出来的最大回报不是自己更多的思考,而是让更多人能够走进去。看着人大的同学们回来后写的游记,我相信他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感动,背后必然有些行动的种子,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甚至长成参天大树。

终于,在几天前,我收到的赵晗、翠花、易总、方曼、晶晶关于乡村生活馆的调研申请,在陈述中,他们写道:

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对城市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受到城市的强势文化冲击时,很难守住阵脚,迟早要被侵蚀和同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建设,传统的技艺,仪式等显得过于繁琐和低效,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消解,民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越来越模糊,长此以往,民俗文化的消亡是不可阻挡的。我们通过此次调研,试图探究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旅游资源结合的可能性,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在5-10天的长假里,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当地,与村民一起生活,学会一门技艺或者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更加深刻的了解民情民风。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传承民俗文化。

而且由于乡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越来越多的村寨只有老幼病残的留守,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劳力的不足也阻碍了乡村的进一步发展。但关于怎样解决留守乡村问题的方案并不多。对于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相对缺乏少数民族乡村,是否也能通过旅游来发展。我们的这个选题,正是关注这样缺少旅游资源,但是更好的保留了民族风俗的留守乡村。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拟出一个完备的"民俗文化深度之旅/志愿者之旅"方案,在非景区的少数民族乡村建立民俗生活馆,让旅行者在品味不同风景的同时更转换了一种角色,不仅仅是一名旅游者,更是一名普通的村民,参加他们的劳作,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发旅游项目,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也可以让更多的青壮年村民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照顾家人,也为家乡发展出力。

乡村生活馆是一位云南农民"熊猫"提出的创意,赵晗等几位在了解了这个项目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拟定了计划并付诸行动,这让我看到了行动的力量,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在我们之间流动。尽管我们起源于一个简单的行动,但联系我们的却是这个行动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而这些理念和价值观会催生出更多有价值的行动。

我们并非放弃眼前的感动。但我们可以做得更多,为了这些可爱的人们,为了我们自己,为了一种更长久、更实在的爱和希望。


PS. 附上翠花的游记一篇,写得很好,当日场景又历历在目。

芦笙厚重的声音由远及近,绕过了一座山,白坡村终于真实的来到眼前。村民们盛装迎在村口,笑容灿烂,美丽的苗家小妹举着牛角递到我们嘴边,我们有些受宠若惊,欣然接受,一口下去,才知道原来是他们自酿的米酒,有些浓烈,但之后,却在唇齿间留下香醇的回甘。每个人都被乡亲们的热情感染着,被乡亲们的笑容包围着,一路的辛苦顿时抛到九霄云外。

跟随着老师走进他们的教室,简单的两间屋子,潮湿而昏暗,墙上贴着老师和孩子们的习作,还有曾经志愿者来过的照片,一张张细细看去,试图窥探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屋子里挤满了人,将湿冷的空气挡在屋外,难得的温暖。大家都开心的和孩子们聊天玩耍,起初,孩子们都有些怕生,躲在你身后怯生生望着你,谁都会被他们明亮的双眸打动罢,于是,俯下身,轻声地询问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家,他们的学校,很快孩子们便放开了,会拉着你的手和你玩,一声声哥哥姐姐叫得你心中甜蜜。

后来走出屋子透气,目之所及,皆是绵延的的山峦,白坡村在氤氲的湿气中安静的守着,带着几分忧郁,几分寂寞。大大小小的木制民居错落着,偶尔会听到些声响,或是鸡,或是狗,或是猪,那声响也是低调而沉闷的,生怕惊醒了什么。远方城市所谓现代化生活的烟尘,要经过多少涤荡和净化,才能有如此的纯净。

晚上,我们一群人来到书记家,长长的一排桌子,大家相对而坐,每人面前一个精致的小碗,乡亲们亲自为我们倒上酒,大家一饮而进。菜一盘盘端上来,炒鸡蛋,炒白肉,酸菜汤,乡亲们把他们过年才吃的大餐端出来慰劳我们,自己却只是笑着看我们狼吞虎咽,不舍得夹一口。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吃过许多不同的饭菜,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而已,但这一餐,却真的让我的内心也感到饱足与温暖。面前的酒碗空了又满,大家的情绪也渐渐高涨。能歌善舞的苗乡人为我们唱歌助兴,那歌声,悠远空灵,字字句句牵动你的每一根神经,抵达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米酒香米酒甜"的劝酒声不绝于耳,人人喝的面红耳赤。那一晚,真的是旅行中最美好最热烈的一晚,歌声不断,笑声不断,芦笙声起,大家手拉手围成一圈跳芦笙舞,动作不对没关系,节奏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一起舞蹈,尽情挥洒着欢乐,连木屋都颤动的要一同加入。热闹之后,大家促膝而谈,苗家阿姨一直拉着我的手讲她家的故事,眼里闪着泪花,却固执的不让它落下。忽然发现语言是太仓白的东西,话到了嘴边却无从安慰,也许是因为夹杂着太多的感情吧,是心痛也是无奈。我用力握了握苗家阿姨的手,向努力让她感受到我手心的温度,我们心的温度。那一晚到最后,是有些伤感和沉重的,这些坚强的女子,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独自承担起持家的重担,为着这个家苍老了容颜,粗糙了双手,却依然隐忍地坚持着,淡然的执著着。因着她们默默奉献,家才为家。

深夜,我们被分配到各户人家住宿,乡亲们照顾的细致周到,我们微薄的帮助,却得到如此盛情的招待,不由得心生愧疚,也更深爱上了这个安静的村子,这些纯朴的人。

清晨,公鸡的啼叫把我们叫醒,简单的洗漱收拾之后便去吃早饭,先去了白妈家,又回到我们住的姐姐家,酒也喝了三家,"米酒香米酒甜"的劝酒词我们早已烂熟于心,和乡亲们也像故知一样毫无拘束。本来半个小时的早餐时间被我们这样挨家劝挨家喝的吃了两个多小时。乡亲们一直说,下雨留客,你们再多住几天吧。其实我们何尝不想留下,可是无奈行程的安排还有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我们最终还是告别了白坡的乡亲们。大家一起在白坡小学的操场上合影,强忍着心中酸涩微笑,只想把我们最美的笑容留在这里,"1,2,3……"时间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并且一直在回忆里重复播放。

我们走了,乡亲们一直送我们走到山的转弯处,和来时一样的芦笙曲,听着却让人心碎,强迫自己不要回头,害怕不忍离去。低着头前行,脑子里却全是那一夜的欢乐与泪水,终于绕过了一座山,回头望去,乡亲们依然留在那里,隔着50多米的山谷向我们挥手,终于崩溃,眼泪决堤。我没有喊话,只是在心里一遍遍的默念着再见,是的,我们会再见。再见了,白坡,再见了,乡亲们……

Technorati :

此条目发表在未分类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3 Responses to 上月今日在白坡

  1. Summer说道:

    安猪,我几天前给你的BLOG发了一个MESSAGE,请你查收,谢谢。

  2. 芸芸说道:

    你好~
    我们是上海东华大学研究生
    正在筹划暑期实践活动——前往云南红河支教和捐赠,
    能否和你进行具体交流,有些问题还需要你指导,
    我已发了一份邮件给你,请查收~谢谢~
    我的联系方式:QQ178099997  MSN:labuladuo6@hotmail.com
    等待你的答复哦~

留下评论